小角蟾

minor   Stejneger
   

  108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四川峨眉山(15雄、4雌及蝌蚪)标本。
成体:雄蟾体长37mm,雌蟾体长43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145。头扁平,长、宽几乎相等;吻短、盾形,突出于下唇;吻棱很显著;颊部垂直,向内凹陷;鼻孔位于吻眼之间,上眼睑宽略小于眼间距;鼓膜圆形;犁骨棱不显,无犁骨齿;舌后端圆,多数微有缺刻。
前肢细,指短粗,指端球状,第一指几乎与第二、第四指等长,无关节下瘤,无掌突或不显。后肢粗壮,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左、右跟部略重叠或相遇,胫长为体长之半;趾细长,趾端球状;趾侧无缘膜,趾间具蹼迹;无关节下瘤,内蹠突扁平,无外蹠突。
表145 小角蟾成体量度(四川峨眉山)
Table 145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Megophrys minor Stejneger(Emeishan, Sichuan)
单位:mm
项目 15♂♂ 4♀♀ 项目 15♂♂ 4♀♀
体 长
SVL 32.2—40.5
36.8 42.0—48.2
43.4 前臂及手长
LAHL 14.3—19.5
17.4
48.6% 18.9—22.0
20.1
46.6%
头 长
HL 11.3—13.3
12.1
32.9% 13.0—14.2
13.9
32.1% 前臂宽
LAD 2.2—3.8
2.9
8.0% 2.4—3.5
2.9
6.7%
头 宽
HW 10.0—12.3
11.3
30.8% 12.5—14.0
13.4
30.9% 手 长
HAL 8.0—10.9
9.8
26.6% 10.9—12.1
11.4
26.2%
吻 长
SL 4.2—5.4
4.9
13.3% 4.3—5.3
4.8
11.1% 后肢长
HLL 48.0—63.0
57.2
155.2% 62.5—72.0
67.9
156.5%
鼻间距
INS 3.3—4.2
4.0
10.8% 3.7—4.6
4.1
9.5% 胫 长
TL 14.5—19.6
18.0
48.9% 20.0—22.3
21.2
48.8%
眼间距
IOS 3.8—4.6
4.4
11.9% 4.1—5.4
4.5
10.4% 胫 宽
TW 2.8—4.8
3.7
10.1% 4.0—4.6
4.4
10.2%
眼睑宽
UEW 3.0—3.9
3.4
9.3% 2.9—3.4
3.3
7.6% 跗足长
TFL 24.9—28.2
26.0
70.7% 29.5—31.5
30.2
69.4%
眼 径
ED 3.4—5.2
4.3
11.7% 4.8—5.8
5.3
12.2% 足 长
FL 14.0—19.7
17.3
47.1% 19.6—22.3
20.7
45.6%
鼓 膜
TD 2.5—3.6
2.9
7.9% 2.5—3.7
3.1
7.0%
皮肤较光滑;整个背部及四肢有小痣粒;上眼睑小疣多,无明显的角状大疣,帘状肤褶清晰;颞褶钝角状;体侧小圆疣多。胸侧小白腺及股后腺清晰;腹面皮肤光滑。
生活时背面黄橄榄或深橄榄或黑褐色,两眼间具黑色三角形斑;上唇缘有深浅相间的纵纹,眼下方者清晰;四肢背面有深色横纹;肛周围灰黑色,上方镶灰白色细线纹。腹面灰白色,腹侧有黑色花斑,有的腹后部有黑点;胯部、股前后橘红色,跗、蹠及趾后下方浅黑色。液浸标本斑纹清晰。
第二性征:雄蟾第一、第二指有黑色细密婚刺;有单咽下内声囊。
表146 小角蟾蝌蚪5个量度(四川峨眉山)
Table 146 Measurements of five tadpoles of Megophrys minor Stejneger(Emeishan,Sichuan)
单位:mm
头体长
SVL 12.0—14.3
12.9 眼间距
IOS 4.8—5.4
5.0
38.7 尾 高
TH 6.6—7.6
6.9
53.6
体 高
BH 5.8—6.9
6.4
49.5 口 宽
MW 8.0—10.7
9.6
74.4 尾肌宽
TMD 3.2—4.0
3.8
29.4
体 宽
BW 6.0—8.0
7.1
55.0 尾长
TL 30.5—35.5
32.9
254.6 后肢HLL
发育时期
(Gosner,1960) 6.0—10.6
第35—38期

蝌蚪:第35—38期时全长平均46.Omm左右,头体长12.9mm,尾长为头体长的2.5倍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146。头体背面深褐或棕褐色,尾部色略浅,其上有深色细点组成的云状斑纹,多而明显。体较扁平,尾肌发达,上尾鳍低厚,尾末端钝圆。吻短,眼位于头两侧;鼻孔离眼很近;出水孔小,在体左侧;肛孔位于下尾鳍基部中央。口部在头前方顶端,唇宽呈漏斗状,下唇中部略突出,唇内壁上有排列规则的短棒状唇突;唇后上、下颌片为角质薄片。
蝌蚪口腔底部结构(图262: e):舌前场前缘正中有一小乳突,两侧角具舌前乳突4对,呈匙状;舌前晴横置,呈三角形;舌原基不明显,口腔底场晴呈“八”形,嵴的后端各有1枚边缘具5—6枚齿突的横膜片;无舌乳突;无侧嵴乳突;口腔底场前部有少量疱粒,中部却无,后部中央较密集,且在左右侧各有圆形疱粒3枚,呈斜行;在左、右口腔囊前方各有疱粒10枚左右,囊后及其内侧各有疱粒5—6枚;腹腭帆呈“U”形,有软骨针支持,后缘光滑,中缺刻大而浅,帆内有分泌窝;左、右鳃篮横椭圆形,每侧篮内有3个鳃室。
蝌蚪口腔顶部结构(图262:f):鼻前峙“U”形,两侧前端略膨大;鼻中嵴呈乳头状,基部膨大,凸向前方,顶部钝尖,几乎达鼻前峪的后方;鼻前乳突1对;鼻后乳突1对,呈三角形;侧嵴1对,较大,凸向前内侧;口腔顶场前部中央无疱粒,而边缘各有大疱粒2枚,后部有“V”形疱粒群;口腔顶场外两极侧各有3个大疱粒;腺体带较宽,有分泌窝多行,中央断裂;背腭帆后缘光滑,中部不连续。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本种外形与挂墩角蟾很相似。但小角蟾的体形略大;后肢较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雄蟾第一、第二指均有细密黑色婚刺。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该蟾生活在海拔1000m左右的山溪附近的草丛中,在夏季的雨夜或雨后初晴的晚上,成蟾栖息在灌木、草丛下或溪边石上,雄蟾常发出“呷、呷、呷…”的连续鸣声。虽然在野外至今尚未找到该蟾的产卵场所,但从5—12月均可见到各期蝌蚪的情况分析,该蟾的产卵期较长。蝌蚪多栖于溪边的碎石之间或水草根下,通常以口部平铺于水面,体尾与水面几乎成直角悬垂于水中,稍受惊扰,即钻入石下或缝隙间。

国内分布

地理分布 四川(峨眉山、洪雅、都江堰、石棉、会理、古蔺、合江、木里、九龙、汶川等)、重庆(南川)、云南(巧家、威信、武定等地)、贵州(绥阳、印江、江口、雷山)、江西(井冈山?)、广西(田林岑王老山、桂北?);

分类讨论

讨论 小角蟾是Stejneger(1926)依据Graham于1924年采自四川灌县的一座山上(距成都西北55km,现属都江堰市市郊)的一雄性标本订立的。刘承钊和胡淑琴(1961a)曾指出,中国各地小角蟾的“成体和蝌蚪变异颇大”,并记述了各地标本最突出的形态特征差别。此后,中国学者又陆续报道有关该种的分布记录,即北达陕西平利、甘肃文县,南到云南西双版纳、广西和广东南部,向东至湖北宜昌,西达西藏聂拉木;其垂直分布在海拔300—2850m,相对高差达2500m以上。叶昌媛和费梁(1992a、1995)对中国各地原定名为小角蟾的成体和蝌蚪标本以及有关的文献资料做了较全面的研究,并与中国其他几种小型角蟾进行了比较后,认为西藏聂拉木、云南景东和重庆巫山三地标本在形态上各自有稳定特征区别于小角蟾地模或近地模标本及其他几种小型角蟾,故将上述三地标本从原小角蟾中分出,先后确定为张氏角蟾Megophrys zhangi、无量山角蟾M. wuliangshanensis和巫山角蟾M. wushanensis,同时将云南宾川标本定为小角蟾宾川亚种M. minor binchuanensis,原短肢角蟾则作为小角蟾另一亚种即M. minor brachykolos。Smith(1935)曾将印度萨地亚标本定名为M. minor,本书作者从地理分布分析,该标本有可能属于黄永昭和费梁(1981)建立的新种凸肛角蟾M. pachyproctus。此后,郑中华等(2000b)对中国角蟾属的精子形态作了研究;江建平等(2003)的基因序列分析研究,结果均认为叶昌媛和费梁(1995)文中的小角蟾3个亚种可能属于种级关系,费梁等(2005a)—书采纳了这一建议。